当前位置: 首页 > 峥嵘岁月

我们在晋豫边区做宣传工作

饶兴义 张绍璋

发布时间:2013-07-09 16:15:33 信息来源:

    饶兴义,曾任晋豫边游击支队宣传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

  张绍璋,曾任晋豫边游击支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长。

  1939年初春,我们西北青年战地服务第五团30多个同志,从陕北出发,经过西安、风陵渡到了“唐支队”所在地阳城县城,虽然很疲劳,脚上都打了泡,可是情绪一直高涨,全团受到阳城军民的热烈欢迎,影响很大。当时阳城盛传“唐支队”新增加三个团,弄得阎锡山部下的孙楚大为惊慌,这是群众为我们造了声势,使得顽固派急忙侦探,弄清了情况。其实,当时一个是由刘瑞龙率领的抗日游击战争考察团,一个是前总工作检查团,再就是我们“西青战五团”。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件事的。

  我们住在开福寺,来不及休息,就紧张地工作了。首先到部队做宣传工作,教战士唱歌,有《游击队之歌》、《八路青年进行曲》、《铁流二万五千里》等,每个连队都去,开展文化娱乐工作。还在连队建立“救亡室”,办墙报,写标语。同时,开展青年工作,帮助建立“朱德青年队”,入队时,发一张油印的小证书,要求“四要”、“五不要”,如要在作战训练中当先锋,要在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上当模范,要在文娱活动中当骨干等;“五不要”有不吸烟、不喝酒等,要求队员熟记照做。除做部队工作外,因有不少文艺干部,如上海小小剧团和铁工剧团,“艺术大队”等成员,就和“唐支队”的黄河剧团共同准备节目,为三八妇女节、纪念巴黎公社举行了两场晚会,节目有大合唱、国际活报剧、跳舞等,受到部队的热烈欢迎。支队还要我们做统战工作,为当时的“友军”国民党部队演出,很受他们官兵的欢迎,并受到他们的款待。

  我们由“唐支队”供给处供给,到后不久领过第一个月的津贴,每人发二元钱,这钱不是银元、钞票,而是“唐支队”自己印发的合作社票。大家领了钱,很高兴,感到新鲜,因为用这种油印票子,只能在自己部队开的合作社、饭馆买东西或吃点东西。除了能买包牙粉、一块肥皂和手巾外,还可以够两个人吃上一顿,当时尝过“穷一个月富两天”的乐趣。

  “唐支队”发行的票子,还值得说一说,这票子的版是木刻的,支队要我们团一个姓麦的美术工作同志(上海人,专长绘画)刻的。票面左边是“壹元”二个字,右边是个人头像,作者说是唐司令的头像。为了防假冒,票版上有个暗记,在边框中隐隐约约的有个刻者的姓,为“麦”字。

  我们团在“唐支队”工作三个月左右后,就北上壶关、高平等地开展地方青年工作。离开前,唐司令、敖政委要我们留下几个同志继续在部队工作,当时团里决定留下桂斌、张琦、高翔、黄子和(女)和我们两个共6人。

  “唐支队”对青年工作是重视的,我们留下的同志,大部分做青年工作,主要是发展和建立朱德青年队。大队没有专职青年干事,都有兼职,朱德青年队长多由副连长、副指导员兼任,也有排长兼任的。“唐支队”驻晋城周村时,开过一次党代会议,杨伯笙副主任曾要张绍璋列席会议,并发了言,讲讲部队的青年工作。

  黄河剧团,是在唐、敖首长的关怀下发展起来的,经常为部队演出、教歌,并能结合时事情况编演应时的节目、活报剧,在“十二月事变”时,曾揭露顽固派的罪恶,用当地“秧歌”形式演了《突击队的嘴脸》,为扩大部队编演了《参军光荣》,部队打了胜仗,就及时编出活报剧来庆祝。

  1939年秋,我们团奉命要返回延安整顿,唐司令说他们工作很好,工作又需要,还是留下他们。这样,我们六个同志就一直留在了支队。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