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峥嵘岁月

战斗在“唐支队”后方基地的民运工作队

渠 劭 赵一风

发布时间:2013-07-09 16:17:22 信息来源:

    渠劭,普任晋豫边游击支队民运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赵一风,曾任晋豫边游击支队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河南省中医学院系党委书记

  阳城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有一座析城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山东山南两侧分布着数十个自然村,抗战初期划为青龙和黑龙两个编村(现为杨柏乡)。这两个编村,人民务农为主,勤劳朴实,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这里丛林密布、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有些村与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但村民往来则要翻沟越岭,需半个多甚至一个小时才能到达。1938年夏,支队选定在这里建立后方基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也是需要有个小后方基地的,这个后方基地起了重要作用。开始时设立了办事处和保管处,分别由黄醒民、李振华负责。当年9月,合并为后方留守处,由卢曙天任处长,另有一个警卫排。这个留守处保管着许多军用物资,还设立了医院,收容和治疗了一批伤病员。与此同时,支队政治部派出了一个民运工作队来进行群众工作,只有深入发动起人民群众才使后方基地成了铜墙铁壁。民运工作队长(兼支部书记)是渠劭。次年6月渠劭调支队政治部,杨烈楠任队长。队员先后有李禹云、于锦文、王德华、赵毅锋(赵一风)、杨烈楠等十余人。党支部下设两个小组和民运工作队、警卫排各一个。民运工作队的成员,都是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学生,只有王德华一人是当地的和尚,是个穷苦人出身,他坚决要求参军,几经拒绝,最后经领导批准参加了民运工作队。工作队一直工作到1939年11月,“十二月事变”前夕,奉命撤回了。

  民运工作队这一年多时间里,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一)向人民群众进行了抗日宣传工作。我们除了利用各种会议,逢会必讲之外,还通过组织“救亡室”、识字班、歌唱团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大道理,宣传我党是穷人的救星,宣传我军是坚决抗日的、为穷人谋福利的革命军队,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开始时群众不了解我们,后来逐渐好转,特别是一些穷苦农民,赞成减租减息,说共产党好,八路军好。

  (二)组织群众。经过宣传工作,群众觉悟逐步提高,进而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少先队、人民武装自卫队(队长原凤明)等。由于自然村过于分散,常常要多次爬山越岭,分别召开多次座谈会才能组织起来。

  (三)发展地方党组织。在一定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共产党员成立了青龙编村的共产党支部,前后发展50多名党员,由当地党员原性聪任党支部书记。

  (四)改造旧政权,民主选举村长。在共产党的区委支持下,动员人民选举了成德瑞为新村长,人民当家做主,更加热爱共产党和八路军,更加提高了抗日救国的热情。

  (五)发动群众,支援抗日。主要是动员群众采集当地的野生中药材,有柴胡、黄芩、连翘、五灵脂、山萸肉等几十种,解决部队的一部分急需。另外还向部队提供了一部分当地生长的一种可制作枪托的青木,深受战士欢迎。另外,还完成了一件重要的运输任务,1939年9月末或10月初,我军垣曲兵站教导员赵涛押送一批军用物资向总部运送,需要抢在日军进攻的前边,以免损失。这个任务需要民工120人,往返6天,情况紧急,终于经过赵毅锋(赵一风)动员青龙村长派出足够的民工,完成了这项任务。

  (六)黄河剧团演出,轰动山村。1939年冬,支队派黄河剧团到后方基地来演出,这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真是件不平常的大事,因为常年累月连个小剧团也没来过,何况是这个当时已经是“鼎鼎大名”的黄河剧团呢?群众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来观看演出,连附近驻扎的国民党军队也派出了一个小部队来,演出非常成功,群众情绪达到了高潮,结束时久久不愿离去;国民党部队也深受感染,热烈鼓掌,其军官频频表示感谢。这次演出更加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是支队领导对后方基地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后方基地群众工作的一次检阅。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工作队与当地人民亲如一家人了。自卫队长亲自到析城山上打野猪送给工作队吃;工作队员病了,房东给做白面条汤(当地白面很缺),如同对待亲兄弟一般。一切工作都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了。然而,1939年冬末,时局逆转,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与蒋介石军队勾结,在晋豫边制造“十二月事变”。在事变的前夕,我们奉命撤回部队,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当地的人民。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