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栏 > 我为“十三五”增添正能量

家乡小学“三部曲”——杨金根

发布时间:2018-12-25 08:44:00 信息来源: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畅谈晋城发展变化

 

家乡小学“三部曲”

 

 

在我40年的从教生涯中,曾经有过一段担任家乡小学民办教师的经历,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却使我从此与我钟爱的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我在离开家乡几十年的漫漫岁月里,仍然对家乡小学的变迁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魂牵梦绕,时时关注着它的前途命运与发展变化,并为它的沧桑巨变深感欣慰、由衷点赞。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家乡小学的变化令人惊讶,与城里的小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令城里人羡慕不已。家乡小学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发展变化的“三部曲”,不仅反映了晋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全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进程和缩影。

 

七十年代:两排旧平房 沙土篮球场

 

那是1968年的冬天,在席卷全国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滚滚洪流中,我怀揣一纸高中毕业证书,从县一中回到了家乡——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双井村(当时是高平县牛庄公社双井大队)。当时全国正贯彻执行“在农村,则应有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精神,双井大队也和全国一样,村里的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那时学校教师紧缺,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已是难得的“人才”,所以我回村后的第二天,就被聘为民办教师并走马上任。

当时的双井小学校设在位于村中心的两排简易平房里,一排坐北朝南,一排坐西朝东,呈L型,中间是简易的沙土地篮球场。有3名公办教师和三四名民办教师,实行七年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后来实行了六年小学学制。)一百多名学生分为七个年级七个教学班。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学生课桌是长条木板安四条腿,一张课桌两人用,两人共坐一个长条板凳。那时村里没有电灯,晚上办公、备课用的是带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不仅灯光昏暗,几个小时在灯下备课,煤油燃烧的黑烟经鼻孔吸入肺中,鼻孔内的黑油很难洗净。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学校的办学经费要由大队负担,而大队财力有限,很难满足学校经费需求,因此师生靠勤工俭学补充办学经费,以解“无米之炊”。冬天的教室里有气无力的一炉煤火很难抵御从窗户纸大大小小的破洞中呼呼吹进的寒风。我作为民办教师和生产队社员一样记工分,另有县里发的每月3元钱补助。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虽然条件艰苦,待遇不高,但我们几位老师都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工作有声有色,我还被评为模范教师出席了县里模范教师大会受到表彰。之后我因上学及分配工作,从此离开了这所乡村小学校。

 

八十年代:建成新学校 师生喜乔迁

 

虽然工作离开了这所小学,但它却成了我内心永久的牵挂,每逢回家探亲,总要去小学走走看看,为它的困窘而忧虑,为它的变化而欣喜。

这所小学的重大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像春风吹拂大地,双井小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新生,翻开了家乡小学历史上新的一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学校另择新址,大动土木,修建新校。新学校校址选在村南进村大路边最显眼的地方,那时的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一座漂亮的新校终于建成。新学校一片青砖瓦舍,清新亮丽,正对着学校大门是一条砖铺马路,马路两侧分别排列着4排校舍,崭新的8座教室整齐划一,成为当时农村最好的建筑,也成为村民的骄傲,吸引着周围邻村羡慕的目光。从此,学校师生告别了旧校,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用上了新的教学设备和新的课桌凳,老师也换成了一茬新的老师。此后,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建起了图书室,学生用上了单人课桌凳,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有了教学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此后的30多年里,老师一茬又一茬,学生一届又一届,一批批学生从这里走进高一级学校,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尽管因农村学校撤并,这所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闲置的校舍显得破败荒凉,但它却经历了农

村教育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双井村的义务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成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有力见证。

 

十八大后:现代教学楼 塑胶运动场

 

后来,尽管我全家迁到了我所工作的城市,回老家的机会少了,但对家乡小学的牵挂与关注丝毫未减,总是利用每次回乡的机会探访这所小学。

进入21世纪,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孩子到城镇择校等种种原因,双井小学的生源开始逐年萎缩,学生人数锐减。在实施撤乡并镇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大形势下,双井村所在的牛庄乡并入河西镇,牛庄乡中学随之并入河西镇中学。2012年,在原牛庄乡中学的校址上,将旧校舍全部拆除,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建成了牛庄中心小学。附近十多个村的小学撤并,双井小学也并入了相距3里路的牛庄中心小学。这年清明回乡时,我专程去寻访了这所基本竣工即将开办的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基础教育设施一应俱全,装着蓝色幕墙玻璃的教学楼在周边农舍和田野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气派,比城市里的某些小学还要“现代化”。2016年又建成了塑胶跑道运动场,添置了两辆专用校车,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在十九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回村访友,老朋友韩小群给我讲述了他小孙子上学的故事。他说,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小孙子留在家里。现在孙子上学非常省心,学校的校车周一早上来村里接孩子,周五下午送孩子回家过周末,家长签字后领回孩子。学校伙食很好,除三顿正餐外,政府补贴每生每天3元钱的肉、蛋、奶、水果等食品,课间提供营养餐。孩子上学只需每月预交500元生活费,其它各项费用如学费、书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全免。家长省心省事,现在孙子上学后清闲无事,整天悠哉悠哉,乐享晚年。

我亲身见证了家乡小学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七十年代的两排旧平房到八十年代修建新学校,再到十八大后的现代教学楼、宿舍楼、塑胶运动场、校车接送、免费营养餐等,今昔对比,天上地下,着实令人欣慰,感慨万千,要不是亲身所见所闻,简直难以置信。家乡小学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农村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是我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鲜活例证,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今天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相比,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进入新时代,相信家乡明天的义务教育更加美好。

 

牛庄中心小学教学楼及校车

 

 

牛庄中心小学校门

 

 

牛庄中心小学运动场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