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栏 > 我为“十三五”增添正能量

“道路”越走越宽广——杨晚锁

发布时间:2019-09-06 09:17:00 信息来源:

 

随着港珠澳跨海大桥的落成开通,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以及我国大型客机飞上蓝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高铁以及大城市下的地铁不断地贯通和连接,使我国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呼应,立体式的网状交通路构。我国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道路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拉近了全国各地、中国和世界、以及地球与太空之间的交往距离。为我国的繁荣富强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回想起建国70年来祖国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发生的巨大变化,真是道路坎坷,来之不易呀!

解放前,我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造不出来,更谈不上汽车飞机了。大部分东西都要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所以一切东西前面都要带个“洋”字,就连解放后国产的东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还习惯叫它洋货。如:把火柴叫洋火、把细布叫洋布、把汽车叫洋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克服种种困难,于1953年在天津自主研发出第一辆自行车,1956年在吉林长春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紧接着河南洛阳也造出我国第一台东方红牌拖拉机。1958年东风牌、红旗牌小轿车先后又在吉林长春诞生。1959年又生产出了毛泽东号第一列内燃机火车…… 短短十年间,我国就生产出多少个第一,真是不简单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相应的交通道路由少变多,由窄变宽,由土变洋,由慢变快,才发展成今天这样四通八达,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随着先进交通工具的不断发明创造,我国的交通道路真是越修越宽广。

解放初,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白桑东岭沁河岸的断头山上,全村只有百来口人,贫穷落后,交通闭塞。我记得五六十年代全村连一辆自行车也见不到,更谈不上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了。每天出入行走全靠两条腿,道路坎坷不平不足一米来宽,走起路来,上下颠簸,左右摇摆,一不小心就会崴脚绊倒。那时最好的代步工具就数骑毛驴了,只有女人结婚和小脚老婆走亲戚时才能骑上,其他人还享受不上。我记得十岁那年和爸爸回李圪塔老家,要走一百来里山路,从早晨天不亮就走,一直走到晚上十点多才到。两腿走的是又酸又痛,脚底下也打了血泡。第二天起床后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抬也抬不起来,那罪可真难受啊,至今还记忆犹新。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乡东岭有了平车,道路修的有一米多宽,步行起来却比以前强多了,但如要代步坐骡车,那可要遭罪了。记得有一次我坐着骡车去县城,要经过获泽河道,那时哪有什么路,硬是顺河道趟出来的道,平车轮在河卵中不停地滚动,人在车上随着上下跳动,还不到县城抖得你浑身酸痛屁股疼,真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道路有了较大的改变,平车路变成了汽车路,土路修的有三米多宽,只能通过一辆拖拉机或汽车,如遇交头,还要到较宽处相互错位让一下才能通过。那时出门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如遇到干旱天气,每当汽车从你身边经过时,尘土四扬,会让你灰头土脸,看不清前方;从远处眺望,犹如喷气式飞机落地飞翔,拖着长长的尘雾久飘不散,成为当时乡土路上的一道常见景观。如遇到下雨天气,当你走在红土路上时,鞋子会陷入泥里拔不出来;如坐车行至低洼积水处,车轮会陷入泥潭经众人推才能通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家乡的土路拓展到四五米宽,机耕便道送到了地头,人们出入通行,种田比原来更方便了。

“要想富,先修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率先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路,也是全国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这不但是一条改革开放路、更是一条致富引领路。于是我的家乡阳城兴起了“修路热”。1996年先是拓宽了晋韩线,三级路变成了二级路,接着侯月铁路通过了我的家乡东岭村。1996年年底阳城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从1997年开始,我从白桑东岭迁移到白桑洪上村居住。1997年7月19日阳济公路剪彩通车,公路从我新的家乡洪上村西通过,路基平均宽度16米,接着年底12月晋阳高速也通了车。这两条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走出县门通往外省节省了时间,为家乡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打通了绿道(曾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人因温饱问题从阳城担上铁货到河南济源换上粮食要走一百多里羊肠小道,爬山涉水,栉风沐雨,一个来回,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半个月。现在用汽车跑运输,一天就可以跑两趟。还记得走旧路坐班车上晋城,因路窄坡陡车多,经常堵车,有时就得五六个小时,现在走高速不足一个小时就能到达。)。1999年我的家乡又通了和阳济公路连接的洪炼村级水泥路,路面由原来的四五米拓宽到六米多。短短十年,道路量质双变。村级水泥路,乡级柏油路,跨省阳济路,晋阳高速路…… 条条都是为民路,发展路,致富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家乡修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乡下各村各片把原有的土路拓宽改造成了六米多宽的水泥路,我的家乡洪上通了班车,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历史,再也不会遭受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走山路和坐骡车的罪了。到2007年底,阳城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就连深山老林,山庄窝铺也通了水泥路。我的家乡洪上不但修通了与周边乡村的公路,还硬化了大街小巷,田间路段。实现了“村村通”、“巷巷通”、“户户通”、“地头通”工程。大大方便了农民出入通行和机械耕作。紧接着2010年阳翼高速通车,真是好戏连台,喜讯不断。

阳城县是全国十佳旅游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八大以来,阳城利用地处太岳、中条、太行三山和沁河走廊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利用当地自然山水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人物资源,沁河流域古堡资源等,大力发展旅游业,相继修通了皇城相府,天官王府,九女仙湖,蟒河自然保护区,磨滩至董封上河,析城山等旅游专线。接着又修建了田园城市、农业公园绿道。现在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阳城段正在修建。一张贯通阳城全县旅游景点的公路网正在形成,将为家乡的经济转型,旅游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

进入新时代,我的家乡又有新变化。八甲口快速通道九月份通车,阳蟒高速公路今年十月份建成,他将为建国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农村“四好路”改造工程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围县城内、外环公路的贯通指日可待。又有好消息传来,晋阳高速公路改造工程已纳入我市重点工程,今年破土动工,将原来的四车道改造成八车道,南出口在我的家乡洪上村西北。真是“道路越修越宽阔,出入越来越便捷”。

从家乡的村级水泥路到乡级柏油路,再到通往外县、外省的高速路,以及全国各地的高铁路,大城市下的地铁路,再到通往大洋彼岸的航海路,飞向蓝天的航空路,真是四通八达,立体交错。我们何不趁这大好时机走出家门,趁高速、高铁到全国各地去观光旅游,坐飞机上蓝天飞翔,坐轮船到大洋彼岸了解世界,趁“雪龙”号破冰船到南极考察,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海底探秘,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许还会登上“神舟”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到月球陪吴刚喝酒与嫦娥共舞。

随着我国的繁荣富强,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祖国和家乡的交通工具、交通道路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路的指引下,我国两个奋斗一百年的富民强国路、神州飞船载人登月的航天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真是“道路”越走越宽广!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