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栏 > 我为“十三五”增添正能量

做红色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承人——刘庆庆

发布时间:2021-07-09 10:30:39 信息来源: 晋城市老干部信息网

201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日子,这天,我来到位于偏远的陵川县大郊村,在一座已经破败了的土楼上,和主人李双江小心翼翼地抬出一块镌刻着“人民功臣”大字的塗金木匾,这是1950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战功卓著、医术高超的李双江的爷爷李明玉的。在庭院的一角我们又挖出石碑一方,这是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六军政治部联名立的碑,其上文字记录了授予李玉明“特等英雄”称号,以及他家在抗日战争中为革命壮烈牺牲的4位亲人的事迹。几十年的岁月过去了,英烈的音容已然飘逝天涯,不为人知,木匾石碑的下落也曾坠入烟尘,无人知晓。当我在下乡采访中得到它们的一丝信息,便拂尘掘土,终于使它们重见天日。通过我的后续撰文、制图,将研究成果发布于各类多媒体和各级报刊,一个逝去的人民功臣和特等英雄鲜活起来,他光辉的事迹和悲壮的家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清晰地传播了一个理念: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

晋城是红色的沃土,革命的烽火燃烧过,烈士的鲜血浸染过。而我们做为生长在这片土地的儿女,就有责任保护擦亮这些珍贵红色文化的底色。而让英雄成为民族最醒目闪亮的坐标,就少不了挖掘整理曾经丰富但已经是渐行渐远的红色遗存,而这,就是我退休后不辞劳苦,乐于跋涉的挚爱。还是在2019年,有一位姑娘叫樊丽婷,她听说我勤于笔耕,颇有阅历,便想让我把她爷爷樊孝玉的事迹开掘一下。据她说,她爷爷是从四川苍溪长征北上,最后落户阳城横河的红军战士。他战争年代战功卓著,和平时期在乡劳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去世后,至今被淡忘,无人念及。横河山清水秀,也是革命老区,其中埋藏了多少的红色印记啊!我答应了她的请求,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十数次从市里往返阳城、高平等地。始从阳城县相关部门询查有无此人此事,没有得到只字片纸的记录不说,有的人还怀疑我们在杜撰故事。我们只好再从民间寻访健在的樊孝玉的战友,战友的子女以及村里的知情人。经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大量一手资料,其中包括在土改时分的老屋里一个小木箱中发现了樊孝玉的遗物:苏维埃银元、樊孝玉当警卫排长时与聂真合影的戎装照以及立功奖章,还有一张1962年3月樊孝玉参加“阳城县红军座谈会”时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樊孝玉坐在县委书记的身边,目光炯炯有神。我们还往返数千里到樊孝玉故乡苍溪县,见到了樊孝玉的亲人,瞻仰了他的引路人,也是他的族兄、开国少将樊学文的纪念雕像。为了把这曾湮没人间的红军战士做全方位的推介,我写了“你的名字鲜为人知,你的业绩彪炳千秋”的系列文章,叙述了红军樊孝玉的再发现过程和他英勇壮阔的传奇人生。在此基础上我写出一个脚本,让胞兄刘中原创作了连环画《红军忠魂——樊孝玉》,由市关工委出面印制,向学校发放宣传。

挖掘整理红色历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思,停留在过去的历史,而最好构建红色记忆的物质存储载体,使之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坐实了樊孝玉的红军身份和事迹以后,我和樊丽婷共同策划和制作,在她故乡横河镇上办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红色记忆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樊孝玉做为红军战士和基层指挥员的人生历程,同时整理了樊孝玉的遗物和樊丽婷收藏的大量红色文物。“红色记忆馆”被晋城市关工委挂牌定为“红色教育基地”,从此,在偏僻深山里有了一个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英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由于地处旅游景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英雄,感悟人生,在情感纽带下和实物的形象中对红色历史加深记忆,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同样的,我受城区冯匠村的委托,设计主创了城区唯一一座村级自办的“党史村史教育基地”。我收集到了该村1946年第一任村干部合影、1947年土改结束后全体群众合影、1956年成立高级社时全体村民的合影等一批珍贵影像,以接地气长景式的方式全面介绍冯匠村这个普通村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艰苦探索和奋斗历程,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它被授予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周边小学校经常性的接受红色教育的好去处,前来参观的各界群众也是络绎不绝。通过这样红色记忆的输出渠道,催生了人民群众形成群体性的记忆结晶。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退休以后,我编撰了六部村志,以及乡土文化专著《西上庄历史文化丛书》《北石店历史文化巡礼》等,努力挖掘整理和记述了大量红色文化的历史史实,有英烈人物、有罕见物品、有感人故事,其中还对中原突围部队的驻地在范围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不少珍贵的遗物遗迹,填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白。如李先念司令员亲笔题字的“发扬好医生精神”木匾、张团长的“马背铡刀”、部队驻地“五项要求”等实物、题壁和宣传画等。我用采编中发现的红色线索,撰写的“三本资料,记录解放初期一段峥嵘岁月”“六十一年前的入团志愿书”“我市晋冀鲁豫野战军党费证”等文章,均刊登在市级以上党报。一篇“一件珍贵的战争年代实寄封”在相关征文中获奖,因文中包含着我党和政府战时优抚政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国家级刊物《中国双拥》来信求证并予以登载。以长江支队张海旺事迹撰写了“八闽英杰男儿志,丰碑唱响海旺名”一文,并自己动手制作成APP,代表城区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红色故事演讲”并获奖。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弘扬红色文化,我利用担任锦溪文学社这个平台和担任社长的条件,组织了一支有十余人参与的“红色宣传队”,编写了“梦回太行”“我村来了八路军”等情景剧,排演了舞蹈诗歌等节目,自理各项开支,到革命老区上河村、暖辿村、枪杆村等地以及多地的节、会上演出表演,和众多志愿者一起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宣传工作。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自然的红色拥有太阳的永恒、光明的象征意义。红色文化则是革命历史实践过程中凝聚而成的观念认知形式。我比很多人更钟情红色文化,还是因为我出身在红色家庭,从小辉映着红色长大,有着更为浓重的红底色。我的父亲刘森是1938年4月参加革命,是长期在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从事电讯侦查工作的老战士,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的获得者。母亲秋枫,1942年参加八路军,是共和国解放奖章获得者。我深得父母的言传身教,耳闻他们的革命业绩,目染他们的优秀品格。我长大后就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志在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做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播人。几年来,我以父母事绩为内容写文著录,刊登在市级以上党报党刊的就有“我军电侦战线上的光荣战士”“在反扫荡的日子里”“下大别山的惊现一幕”“父亲母亲的入党志愿书”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的征文中,我写的“烽烟岁月话太行”“我和我的祖国”“太行有石存风骨”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我在市晋广论坛连续发表“我家的抗战故事”30余篇,从小家看全民抗战,从一个“小我”来看顽强奋起的伟大祖国。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前辈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人净化情操,汲取营养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年以来,我致力于乡土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得到了社会的点赞和有关部门的表彰。2018年7月,城区离退休干部工委为我制作了题为《笔耕夕阳,余热生辉,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专题片。2019年6月,经过层层推荐筛选,我被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评选为“晋城市新时代最美乡贤”,进入首批晋城市《最美乡贤名录》。

光阴荏苒路漫漫。我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发挥长处优势,心痴不改,笔耕不辍,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做一个红色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承人。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