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不改丹心志 党的光辉照我心——贾富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四十二年前,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庄严地宣誓。这里有我的初心、信仰和使命,一直激励和鞭策着我砥砺前行,奋勇向前。
信仰的种子发芽 初心绽放
作为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我,成长于新中国刚成立后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加上军烈属家庭的影响,自凉幼便对党产生了一种朴素的亲切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党认识的逐步加深,这种感情也升华为一种毕生追求的信念。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无一不是共产党员。而且我的大哥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这对我影响至深。大哥的牺牲是母亲心底永远挥之不去的痛,她常向我们讲述,大哥是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作战勇敢、不畏牺牲,曾先后荣立过三等功、二等功,多次受到部队表彰。然而,为了捍卫祖国的安宁,不幸牺牲在了朝鲜战场,长眠于异国他乡。每当讲到这些,母亲悲伤之余,更多的是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时候,我带着一种神圣的情感,小心翼翼地翻开用一块粗布包着的一沓信札和证书,那是大哥写的家书,荣获的立功喜报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发放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每一次阅读大哥的信件,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具有的那种英勇、坚毅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的那种忠诚、无私和昂扬的革命斗志。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职责使命。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大哥为榜样,早日加入党的怀抱,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让生命闪光、让人生无悔。从此,“初心、信仰、使命”就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子里,立志为之奋斗终身。
信仰的力量支撑 入党圆梦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尽早加入党组织的怀抱成为我日思夜想并奋力追求的坚定目标。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回到了家乡。那时候,简单的认为:只要多做好事,甘于奉献,就会被党组织接受和认可。每次参加劳动,我都奋力争先、不甘落后,对于苦和累从无一丝怨言。每年秋季是最苦最累的季节,收割谷子往回运,全凭壮劳力夜间加班,用肩膀一担一担往回挑,对于这种重体力活,我从未缺席。1975年10月,我参加修建杜寨水库,年轻小伙子们拉着平车从土场往库坝上运土,比赛式的一趟又一趟,对于这种高强度劳动,我从不落后。因为,信仰的力量一直支撑着我。几年后,我认为时机成熟了,当时的入党意愿甚为强烈和迫切,便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没想到的是,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时,一名党员反映我存在“有意拿集体财产送人情”的嫌疑,说是有待继续考察,所以,这次申请没有通过。当时,我有些沮丧,反思自己:一直劳动积极、奋勇争先的我,怎么还被戴了这么大一顶帽子?委屈的滋味夹杂着无数个问号在脑海里打转。我找村支书辩解,吐露心声,村支书心平气和地跟我说:“想入党,首先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要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能够经得起组织的长期考验,才能圆梦入党。”
听了村支书的话,我心头为之敞亮。每日晚上,社员们聚集到队部登记工分时,人员拥挤、秩序混乱、耗时很长,我便主动帮助登记,由于工作细心认真,没过多久就被推选为生产队的记工员。期间,再没出现过社员扎堆等候和错记工分的现象。不到半年时间,我又被任命为村上的团支书。角色转变,我也深感责任渐重。接下来,定期组织青年学习、创办阅览室、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组织义务修路、搞小麦优种培育试范田……,团支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公社和团县委的表彰。1979年7月,我第二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一次,在支部会上,我的入党介绍人除介绍了我的培养过程和现实表现外,还把四年前支部大会上对我的“批评”拿出来予以澄清,大会全票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这个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激动的心情至今难忘。
信仰的誓言激励 砥砺前行
初心至上,誓言如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勉励自己,一定要勤勉踏实工作、公正坦荡做人,尽心尽责、无私奉献,努力为党徽增光添彩。我的表现,得到公社党委的高度认可。1980年11月份,公社党委推荐我参加了全国的干部选拔考试,并于次年5月被正式录用到高平县石末乡任经营管理员。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奋斗,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一种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温暖。
记得当时,我带着对党的无限崇敬,逐字逐段、字斟句酌,认真反复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章,做一名合格党员。时任公社党委的靳书记,对我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在他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下,我很快学会了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并对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有了自己的一些规划。1983年春,石末公社党委提出“苦干三年,做到一年吃饱饭,二年多贡献,三年产量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政策指引下,我们公社大胆改革,积极推进包产到户,到年底总结时,竟实现了“三年目标一年完”的辉煌业绩。当年卖给国家的商品粮由20万公斤猛增到80多万公斤,翻了两番多,并且首次出现售粮超万斤的典型农户,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山区,一跃变为全县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我分管的石末乡西片区的四个村,产量翻番。由于业绩突出,我于1985年被提拔为副乡长。
为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关怀,我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不待扬鞭自奋蹄”是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全力拼搏下,我分管的计划生育、公路、安全、党务等工作,跨越发展,我也先后被获得“高平市劳模”“晋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5年年底,我又被调整为陈区镇副书记、镇长,成为一名乡镇正科级领导干部,我认识到,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有将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了,才能问心无愧,才对得起党对自己的培育。我要永远以大哥和那些光辉人物为榜样,牢记誓言,不辱使命,坚定前行。
信仰的底色传承 忠诚无悔
幼年时,我的家庭,一穷二白,大哥牺牲后党和政府发放的抚恤金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成年后,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我入党提干,把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2013年6月从高平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为工作历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步入安逸的老年生活,幸福时常萦绕心间。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大哥的榜样、组织的培养,使我不断成长起来。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白发不改丹心志,党的光辉照我心,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深感幸运。我立志做到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退志,发挥余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的一双子女也是党员,我经常教导他们,要知恩、感恩、报恩,铭记入党誓词,在各自岗位上好好工作,永远跟党走。我坚信拥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