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鬓多年作雪皑 寸心至死如丹青(记认准一生跟党走的老战士段树滋)——郑振虎
他这一辈子,时间上,跨越二十、二十一两个世纪;国度上,经过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朝代。在九十多个年头里,他跟着中国共产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历了——
革命战争的锻炼、成长
他叫段树滋(原名段树枝,后改名),1926年9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家庭生活贫寒,自幼吃苦受罪。七岁时,父亲矿难身亡,十四岁的姐姐给人当童养媳折磨而死。剩下的孤儿寡母,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翻身过上好日子。1945年10月陵川解放后,为了保卫劳动人民的胜利果实,消灭蒋匪帮,解放全中国。1948年农历八月十五,六十多岁的母亲把他交给了解放军,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新的旅程。
智捉俘虏
入伍后的段树滋所在的47团三营一连,驻守在平原省(今河南省)沁阳县附近的农村。一天,龟缩在沁阳县城国民党匪军的几十号人,出城到西小武村抢粮。接到命令,一连战士迅速赶到西小武村,经过不到两个小时的战斗,敌人被打得一粒粮食也没抢着,就觉着尾巴逃回县城,来不及逃跑的在村里藏了起来。打扫战场时,他冒着有被暗藏敌人打黑枪的危险,挨家挨户搜查。当他用力推开一座四合大院的大门时,发现门后藏着两个带枪的匪兵。于是,灵机一动,一边朝门外喊:王××、周××(两名战友的名字)把好大门。一边用枪对准两个匪兵大声命令:不许动,举起手来!两名匪兵乖乖交枪被俘。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入伍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一人活捉两名俘虏,缴获两支枪,团里给他记了三等功。
巧夺“神枪手”
为使新战士能够早日适应战事需要,当时的军事训练抓的很紧,而且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场上,什么射击、投弹、拼刺刀……样样都要练,样样都要求过硬。段树滋不仅虚心向老战士学习,刻苦训练,而且爱动脑筋,他把瞄准的要领编成顺口溜:“准星对缺口,缺口对目标;三点连一线,一只眼睛瞄;扳机枪端稳,敌人跑不了”和大家反复练习,晚上还偷偷托砖练臂力。就这样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训练,他各种战斗技能提高很快。在全团比武大赛中,除其它项目都取得优秀外,射击比赛,三枪两个十环,一个八环,获 得“神枪手”的称号。
勇救新战友
那时候战斗频繁,出早操都得带枪支、手榴弹,全副武装,一旦发生战事,立马就能应对。在一次早操实弹投弹训练中,一名刚入伍的新战士因为没有接触过手榴弹,投掷时心里害怕。结果“害怕就有鬼”,手榴弹脱手,落在他身边不远处,冒出了黑烟,眼看就要爆炸。段树滋机灵,眼疾手快,连忙大喊一声:“快爬下!”随即一个箭步上去,把那个战友按倒在地下,自己趴在他身上。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炸开了。虽然自己的右肩受了伤,但那位战友却安然无恙。事后战士对他感激不尽,团里表彰了段树滋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并号召全团向段树滋学习。
光荣入党
当年的段树滋年轻气盛,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战斗勇敢。他“智捉俘虏”、“争夺‘神枪手’”、“勇救新战友”……各项工作都跑在别人前面,成了连队里有名的积极分子。根据他平时工作、学习和战斗中的表现,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党支部在选拔入党对象时,一致通过吸收他加入党组织。所以,段树滋入伍不到半年,于1949年元月,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看见了毛主席
段树滋入党以后的干劲更大,信心更强,决心跟党干一辈子革命。1949年6月,部队改编为华北66军,驻守天津。他分配在196师586团三营一连六班当班长。时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部队奉命在一万多名战士中,挑选两千人组成方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这是代表全国的人民解放军受阅,任务很光荣,但也很艰巨。经过三个多月时间艰苦而严格的分列式训练,按照“共产党员、动作过硬、身材合格”等标准,反复考核、挑选,段树滋完全符合要求,荣幸地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并且在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时,亲眼目睹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骄傲。
争当志愿军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段树滋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团第一个写了“决心书”,并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10月15日,他所在的部队,第一批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在朝鲜战场,他参加过四次战役,多次战斗。每次都打得漂亮,取得胜利。第三次战役,美军节节败退到三八线以南,其中有一个连的美军被他们包围在山沟里。师部决定,让他们586团三营就地消灭。
荣立“一大功”
当时段树滋所在的部队586团三营,离被包围的美军距离最近,师部决定让他们三营就地消灭敌军,不能让其跑掉。那时候他在三营三连三排当副排长,连长命令他带一个班的战士守住敌人逃跑必经的一座大桥。当晚,他带领12名战士,除身背冲锋枪外,每人又带6个手榴弹、4枚苏式反坦克雷,子夜12点出发,负重而行。为了赶时间,他带领战士们快步前进,枪、弹、雷重压在战士们身上,累得大家上气不接下气。一路上他不断给大家打气、鼓劲。凌晨两、三点钟,他们来到那座桥下。为了不惊动敌人,他们一声不响地选好位置,悄悄地潜伏在了桥下。战士们站在没膝深冰冷的水中,冻得浑身发抖,仍紧咬牙关,一声不响地等待时机。天刚蒙蒙亮,他们听到了敌人坦克发动机的声响,敌人准备逃跑。他立刻低声命令大家,拿出反坦克雷,做好战斗准备。狡猾的敌人警惕地用机枪向桥下拼命地扫射,当场有两名战士不幸牺牲,他们强忍悲痛,一动不动,一声不吭。敌人以为桥下没有人埋伏,十分钟后,就大胆地开着坦克、装甲车过桥。当车辆开进桥中间时,他带领战士们从桥下跃出,高喊着:同志们,为死去的战友报仇!顿时,反坦克雷、手榴弹,一齐向桥上掷去。他们好像从天而降,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苏式反坦克雷有磁铁装置,距离坦克1—2米就快速飞过去。只听“轰!轰!轰!”坦克飞上天,桥梁落进河。阻住敌军的车辆、人员不能前进。敌人“叽,哩,哇,啦!”乱作一团。他和战士们乘机一阵猛打,手榴弹不断在敌群中开花,反坦克雷一直在寻找敌坦克爆炸。美军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时我军的后续部队准时赶到,他们会同后续部队奋勇杀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战,美军的一个连被全部歼灭,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战斗结束后,团里为两名牺牲的战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用缴获的战利品,武装了他所在的三排,并给他记了一大功。立功喜报传到家乡(陵川县西河底镇东王庄村),当时的人民政府在他家大门上,悬挂了上书“人民功臣”的金字大匾,还请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祝贺。
战场“挂彩”
朝鲜战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在三八线上的第四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坚守了半个月。半个月中,天上不仅几乎每天下雪,而且美国飞机轮番轰炸。战士们只能蹲防空洞,吃炒面、炒豆配雪球。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仍然情绪高涨,斗志坚强。连续九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战场。但是,后来在的一次战斗中,美军飞机丢下的炸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几乎被炸起的土石埋掉,当场失去知觉,幸被排长救起,但耳朵被炮弹震聋。1952年1月回国疗养。1953年5月转山西(太原)荣军学校。从那时起,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践行了——
和平建设事业的考验、辉煌
模范荣军
段树滋在太原荣军学校的四年,是他人生道路的又一个转折。那时他年仅28岁,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经过疗养听力恢复正常。按照排级干部不动员回乡,培养地方干部的政策,他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尽管他文化基础很差,学起来困难大,但他不怕困难,学习刻苦,勤学好问,孜孜不倦。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1954年10月,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一年半,被评为“模范荣军”。1957年6月,正当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他也正式转入地方工作。家乡陵川是老解放区,那里有他熟悉的山川河流,有曾经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他自动放弃可以留城享受优惠条件的资格,自愿报名回自己的家乡陵川县工作。
角色转换
段树滋由战场转向“官场”,环境变了,地位变了,所担负的任务也变了。但他革命战士的本质未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没变。只是由驰骋战场的“战马”,成了为人民拉套的“老黄牛”。在地方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在故乡这片热土上,他做过人事工作,当过团总支书记,民兵营长,党支部委员,下过乡,插个队,坐过办公室,当过秘书和民政助理员……。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他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下放劳动
1970年元月,他下放到陵川县礼义公社椅掌村插队劳动,体验生活。当时椅掌村是公社的三类队,支部领导涣散,群众人心不齐。他下决心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到村后他和老百姓坚持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和群众一道选出了信得过、有能力的党支书,制订了“农林牧副齐发展,大力改造三类田”的规划。他们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发展养殖,植树造林,还派出副业队到长治挣钱。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建成水浇地100亩,发展养猪50户,建立苹果园30亩,。三类田得到改造,亩产由不足400斤,增加到600斤;每个劳动日由五毛,上升到一元。并能靠副业队每年五万元的收入,做到劳动日当年兑现。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椅掌村甩掉落后帽,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队。
定居农村
段树滋在下放劳动的一年里,不怕吃苦,工作踏实,成绩显著。根据工作需要,他调回礼义公社机关工作。但是按照当时的有关政策,家里人的工作关系也随之由城市户口转成了农村户口,在礼义公社东街村安家落户。家里人想不通,有意见,可他认为自己一家人能有今天,全靠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党叫干啥就干啥。所以他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在公社工作的多年里,他担任过多种不同的角色,总是一如既往地竭尽全力为党工作。
时间好无情啊!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年轻有为的段树滋,毫不讲情面地推进了老年人的行列。没有办法,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只有坦然面对。于是,他实实在在,义无反顾地,开始了——
老年生活的奉献、健康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时间进入到了1984年,原来的毛头小伙儿变成了白头老翁。年满六十岁的段树滋办理了离休手绩。然而他离休不离职,根据工作需要他又干了一年多。
无私奉献
在这期间,段树滋担任了镇政府大院的义务花匠、东街村民事调解员,兼任着小学校外辅导员,还是“三老”宣讲团成员。他关心教育,不仅把镇政府每月给他的100多元补助,一分不少地全部捐助了东街学校。而且还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助教;他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忆苦思甜;挽救失足青年改邪归正,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养老金借给他们帮助其重振业……
1985年段树滋正式离开工作岗位后,本应带着国家给他的优厚待遇回家同满堂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享享清福。然而,他不甘寂寞,又给自己套上了礼义镇离退休老干部组长、老年体协主席的羁绊,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不吃老本,要立新功”。首先,带领老干部们创建老干活动室,使分散学习、活动的老同志们,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1986年10月,他又带领两名老干自费去高平学习打门球技术,回来后成立了老干门球队,自力更生建场地,造器材。白手起家,前后七次变更场地都是自己动手完成,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把礼义的门球活动搞的红红火火,在全县各乡镇中占据领先地位。当年分别被礼义镇党委、政府和陵川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老干部”、“优秀党员干部”称号。
全民健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本来就坐不住,闲不着的段树滋,更加活跃起来了。他身兼数职,干着多种工作,比在职时还忙。他既是老干部协理员、关心下一代负责人,还是老体协主席,为响应国务院“全民健身”的伟大伟大号召,他采取自掏腰包买书籍,请老师教和到外地取经盗宝,参观学习等办法。把太极拳、剑、健身操、秧歌舞、功夫扇、健步行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率先在全县一样样都搞起来了,成立了老年秧歌队、武术队等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组织,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礼义镇成了全县群众体育活动的典范。同时他在科学养生,健康长寿上狠下功夫,刻苦钻研。他剪辑了319篇,五万余字的养生保健知识两集,起名曰《健康之路》,还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大量养生保健资料,自己编写出了2500余字的《自我保健手册》,推广给大家,和老同志们一起走科学养生之路,希望能够实现:“七十、八十不算老,人活百岁不是梦”的理想。1996年,段树滋被晋城市体委评选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段树滋他乐于助人,屡屡帮助他人化解矛盾;他团结同志,他虚心好学,他……。一辈子如一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地听党话、跟党走,和党心连心,为党、为人民,做了许许多多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1987年—1999年,三次受到晋城市委、市政府嘉奖,荣获“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段树滋老人虽已与世常辞,但他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丰功伟绩;他听党话,跟党走,革命路上永向前的革命精神;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他脚踏实地,孜孜不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他老有所为,传播正能量,余热生辉的热忱风范。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他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所做的贡献,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