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栏 > 我为“十三五”增添正能量

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08-10 16:13:25 信息来源: 晋城市老干部信息网

姬志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共享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状况

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全市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呈现出稳的増长态势。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5.3亿元,比建市初增长140多倍;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284亿元,比建市初增长210多倍。其中民生支出达82%以上,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40亿元,比上年增长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指标提高到55元,人均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工程,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得到了有效提升,贫困落后地区的改善更为显著。财政资金的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晋城一直坚持将推动城乡均等化和区域均等化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整合衔接。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向城市制度靠拢、转变,力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7年,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等称号,九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在校生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城镇化比率,这说明大量农村户籍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享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陵川、沁水两个贫困地区的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两个脱贫县提前两年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

(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供给,发挥了良好政策效果。总体来看,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不断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目前,由于基本和非基本的界限不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依据,很多时候是自行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和水平,这也是各地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财政投入总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无差别地投入到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不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保障到位,而且在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留出的参与空间不足,多元供给的局面也难以充分形成。

(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仍比较大。

一是区域之间。2020年脱贫的沁水、陵川两县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沁水县因受资源赋,2020年一般预算收入为16.2亿元,而陵川只有1.9亿元,相差近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沁水为3.2万元,陵川为2.2万元,相差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配收入沁水1.44万元,陵川1.14万元,相差3000元;沁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2.23,陵川的比率为1.94,全市比率为2.27。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现象尚未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无论在校园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撤乡并镇,教育均等化向优质化转移,学校资源整合,使一些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农村辍学率、流失率可能会出现反弹。从教师资源的分配来看,由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出现了大班额和幼儿园紧缺等问题,城市大班额和农村小班额的矛盾,更加剧了二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仅享有少数的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年岁高等“三低一高”现象,面临着后继缺人,直接影响农村今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均等化。目前,城镇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几经改革,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仍存在着救济标准低、救济款项不能按时发放等许多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民,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尚存在受益面窄,报销率低等问题。

三是弱势群体急需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低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五保户等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起居、健康和文化水平,谁来关心和保护,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实行绩效评估,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明晰的组织目标为前提,还要有合格的责任主体和规范的运行流程,以及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供给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责任主体不明、流程不规范的现象还普存在,加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还没有培育成熟,绩効评估还未能充分建立健全。

三、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及关注弱势群体。因为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国际贸易冲突不断加剧,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换档加速的复杂局面,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全球经济不升则降。尤其是民营经济损失更大,给就业带来很大难度。所以,近几年来,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其中第一位就是稳就业、保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其中农民占比最大。况且每年仅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安排就业就有一千万人,这对国内安定团结和稳定至关重要。而安排就业最大最多的地方是民营企业(安排80%以上),而近年来民营企业效益又不好,很难支撑,压力很大,怎么办?再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角度看,用创新的观点看,要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差距,不能只靠政府拨款支持,创新的出路就是就业优先,只有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群众有事干,有钱花,社会和谐,安居乐业,差别缩小,天下太平。为此,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就应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摆在第一位。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支持和发展好民营经济。

2、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一要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者铸魂,启智润心。用教育公平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二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通过中央和省、市政府进一步的经费增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三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共生,壮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破除幼师缺乏、确保“幼有所育”。四要按照就近就便服从就优的原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聚办成寄宿制学校,中学向县城集聚办成高质量学校,鼓励各乡(镇)办九年制学校,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四是发展好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

3、要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比如针对儿童、中老年常见病、当前的常态化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等。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如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74元涨到79元)。四是完善制度体系,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现代医院管理、药品管理、异地结算等。统筹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鼓励县医院和乡村的卫生所建立医疗共同体,鼓励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或者发展远程医疗来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健身,普及预防疾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

4、要健全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优质的公共文化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保障。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如戏剧下乡、电影入村、图书入院等),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有更丰富、更适合各自特点的文化服务。“十四五”末,全市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要达到200万人次,比“十三五”翻一番;文化馆(站)服务人次达到150万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38.5%,力争达到50%。

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全市力争到2022年底,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机构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二是落实住宅小区配置养老服务场所要求,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今年底,全市标准化中心敬老院和区域性养老中心达标25-30个。三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不断扩大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能力。四是收入分配要“提低扩中”缩小差距。五是养老金逐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六是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工伤保险实现广覆盖全部纳入。七是未来要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

6、建立均衡共享、协调发展机制。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要求,具体做到“四个着眼”:一是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二是着眼于丰富供给,完善运行保障体制;三是着眼于提升质量,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四是着眼于供需对接,构建协调治理格局。其中在协调治理、共享方面,主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推进政策衔接和标准兼容,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行政阶层级的资源共享。

目前,我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供需数据信息,还要整体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县(市、区)基本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县(市、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