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学习

新中国成就了我的理论创作梦

发布时间:2019-08-13 11:16:00 信息来源: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想起我理论创作时期一些难忘时光。 

  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上世纪60年代初我上着高小。一天,学生们扎堆听讲故事。老师满脸的骄傲,自豪地举着一张黑白照片在空中转来转去,好像很神秘似得。在旁的我,轻轻地拉拉老师的衣角,小心翼翼地问:“那是谁?做什么的?”问罢,本能地藏在老师身后,缩了缩脖子,伸了伸舌头。“是我的叔叔,搞理论的。”老师笑逐颜开。我仔细端详照片:人长得高大,帅气,50出头的样子,面容慈善,穿中山装,佩戴副眼镜,整体感觉清爽干练,活脱脱地像个知识分子的样子。“理论是什么?什么叫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我一下懵了。 

  之后,为把这些问题问清楚。来到老师办公室:“那天听了故事后,有些啥感受。”平日里一脸严肃的老师却笑吟吟的。直率是我的性格,所以没拐弯抹角就把不懂的问题和盘托出。一个小学生竟问些大人话,老师有些吃惊,但还是循循善诱地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次吃“偏饭”教育虽收获理论知识只是一星半点,但却让我兴奋不已,难以忘怀。 

  班里订了份报纸,记不清是啥报纸。只记得报纸上常登些评论、点评之类的文章,文章枯燥,抽象笼统,不像小故事那样吸引人,所以报纸整整齐齐地夹着挂在教室的后墙角,成了摆设,无人问津。报纸是学生勤工俭学,用班费订的,没人看,不是白白浪费了,我知道惜疼,但也不想看,生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时间。可是每走到跟前,标题的诱人,才停下步子,扫一眼。记得有一次,见报纸的标题好,插图搭配也好,不由得翻起了报纸并看了几篇,觉得“理”就在身边。比如:同学间有个小矛盾,动不动就不说话,相互不理。用学到的道理去说服,就得以和好如初。再比如,老师出题,如何搞好班集体,让学生提建议。我想到以这类文章的话语去谈见解讲看法,既容易表达思想,又能得体。如果以故事的话语去表达,显得似是而非,十分可笑。学习这类文章实用管用。因此,每期报纸来了,这类文章我都看,细细品读。毕竟年龄小,知识少,有些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我最大的优势是学会了汉语拼音,会查词典。通过字、词的解释,理解了其含义。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基本上能够理解。常常琢磨文章,隐隐感到可能是老师“启蒙”的理论吧。但不管怎样,我喜欢上这样的文章。读是为了记,但记不住,难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伏案去写,找窍门去记,除了理解意思后的死记硬背外,对有新的观点就划住,在观点的底下画圈圈或画硬杠杠,反复理解、反复记。对好的文章,读了还要去思考分析,文章好在哪儿。有时对文章的结构、段落还剖析,对文章的用词造句还认真研究。文章对自己有启示,便有感而发,写体会、心得、谈认识。先前写的怕别人看,有人看,就“捂”住,很是保密。后来写得有了模样,就索性放开,这一“捂”一放,收获了不少中肯建议,也让我的记忆力得到加强,同时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均有了点提高。在一次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中,题为以《小班长》为题写篇作文,我踊跃参与,写了《我要争当小班长》的文章,从争当班长的要义到如何争,文章出来,被评审组看中,定义为小小理论文章,观点鲜亮,说理严谨,最终获奖,并名次排序前列。这就是理论,想都想不到,查了查词典对照对照果真这样。从此,我对理论有所认识,但很肤浅。 

  1964年秋,我被太原冶金工业学校录取。不长时间,老师发现我有点写作底子,就把学校的黑板报交给我,让我收集稿件,编辑出报,在即将出完板报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稿子没有送来,便左催右催,催不来,黑板的版面不能开“天窗”,只好自己动手赶写出一篇标题为《校园的感动》一文登了上去,不曾想从感动的由来到感动的内涵再到感动的力量,由浅入深的阐述竟引起全校师生的一致赞扬,后来又不知怎么又让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发现,全文还被电台采用,电台鼓励我说文章主题突出,政治观点鲜明,理论性强,有思想性,指导性。以后,写作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时,我就理性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做感到理论不仅能给人以智慧,还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同时,理性认识也让我的胆子逐步大起来,写上稿子敢向《太原晚报》投,有事还能撞个“豆腐”块。 

  1968年学校毕业我有了工作,尽管工作很忙,但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笔耕不辍。那时候写的投出去,可一篇也没上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5年,晋城市(县级市)分为城区和郊区,我到了城区。城区和全国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出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当时我恰逢在政府办公室任领导的文字秘书,掌握了全区的整个情况,后又在新闻组成为专职写作人员,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省委党校函授政治理论大专班的学习,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和严格的基本训练,让我受益匪浅。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利取得了政治理论大专文凭。至此,对理论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论写作的知识掌握。随后,我的工作又先后安排在了政策研究室和党校搞起专职科研理论,与其说在过去写新闻,倒不如说写的是新闻评论、短评等。多年来,结合城区实际撰写了不少文章,先后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稿件一千多篇,以理论性文章发表偏多,但遗憾的是国家级理论稿件见报、刊、电台几乎为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的生活电器产品一应俱全,房子由原来的破旧、又潮又黑,经城中村改造一跃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式单元楼房,对喜欢写文章的人来说,屋子里有书房那是再美不过了。想啥得啥,屋子里有书房我喜出望外。想好好装饰一番自己的书房,这个念头一闪立刻制止,觉得书房不是装潢的门面,也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要经济适用。我的书房没有豪华装修,书柜没有要高档木料,只要简装大方,有桌子、椅子、台灯、书柜里有需要的书,有电脑、智能手机,能创作理论作品就行,能身居斗室钟情看书、伏案以笔抒怀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些我做到了,就在无忧无虑,凝心聚力写文章的时候,2008年到了龄,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一时乱了方寸。当看到有的人万事成蹉跎的样子,不后悔在晚年抢夺时间奋发有为时,激起我提振了精气神。决心退休不褪色,继续走好理论创作路。勉励自己,活到老,理论创作到老,啃不下理论创作这块硬骨头誓不休。为迎接国家的理论学术需求挑战,注重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在先进的理论武装上下功夫。为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学深学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实行了“国学经典+政治理论+互联网+文化经典”相结合的全新学习模式,充电蓄能,补短板,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思想跟上了新时代,奋斗在新时代。另一方面,在基层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为捕捉鲜活的素材和搜集资料,数据等,到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基层单位蹲点、开讨论会、研讨会、了解情况。经过不断探索,加之几十年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理论撰写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退休10多年来,年年向国级理论学术征稿部门投稿,年年获奖。40多件作品,共25万多字,全部荣获国级主办方设置的最高奖——优秀奖称号。现已集结出版《我为祖国献力量》一书,圆了我的理论创作梦。感恩党感恩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对我的伴行和成长,让我走过那不平凡的各个创作阶段。在新中国70年奋斗谱写华章的今天,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以表达我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今后,我要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为中国梦的迅猛奔跑,以理论创新,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泽华) 

    

    

电话:(0356)219522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

版权所有:中共晋城市委老干部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